有一種男人,他愛孩子,卻不愛老婆,
無論老婆如何勤儉持家、犧牲奉獻,就是得不到他的認同,
更不要說其他。
只因為結婚時門不當、戶不對,
老婆不是他最中意的人,書讀得不多,見識更少,心胸也不夠開闊,
勉強只能「教子」,無法「相夫」,
始終無法成為他所愛護、珍惜的人。
即使那個女人認了自己的命,
默默的為他生兒育女、侍奉雙親、操持家務。
他認為談錢很可恥,
所以把多數的金錢耗費在飲酒作樂、討好朋友上,
而妻子的精打細算與撙節支出在他看來全是小鼻子、小眼睛的無意義之舉。
但在他想自立門戶時,
小鼻子、小眼睛的老婆卻拿出多年來辛苦打工所存下來的積蓄,
成就了他的心願。
以為他會就此痛改前非、回歸家庭,
豈料他依舊自顧自的在外自行其是,
大概是打算任意妄為的過完他「不得志」的一生吧?
但他還不甘心,
他,對由於操勞過度已致身患重病的妻子若非不聞不問就是百般挑剔;
他,讓孩子從小在充滿不安的陰影下長大,
而在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積極開朗的人生觀之際,
卻又闖入在他們平靜的生活,
藉著酒意,三番兩次指責他們為什麼不敬重他,
沒完沒了的自怨自艾及至怨天尤人,讓大家都覺得好想逃跑。
誰有答案?誰能給他答案?
真正的答案就在他自己內心深處,
只是他一直不願意面對現實,永遠在逃避問題的癥結。
獲得他人的尊重有那麼難嗎?
如果有愛,又何以會讓孩子夾在父母的恩怨情仇之間?
如果有愛,因著愛屋及烏的心情,不致連一絲夫妻間的情義也沒有。
一輩子只知道愛自己,而把一切錯誤歸諸別人,
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愧於他的,是天底下最可悲的人,
令人即使想要去對其付出同情都覺無能為力,
而偏偏,卻要為著血濃於水的親情而左右為難,
這一種男人,他的名字叫「父親」......
附錄:
這篇文章,寫得我心頭好沉重,曾經再三猶豫,該不該發表呢?
最後,還是決定將它公諸於世,
畢竟人生充滿喜悅,卻也伴隨哀愁;
除了光明,當也有黑暗。
雖說人一旦成年,就應該擺脫原生家庭賦予的陰影,為自己負責,
殊不知某些根深柢固的陰影,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還是難以擺脫。
無奈人總是要長大,要試著摒棄某些包袱。
如果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我在想,既然情人間的關係也分親密與疏遠,
是故在這個世代中,父親與女兒的關係除了很融洽,
也可能僅止於彼此「相安無事」---
孩子總是與母親較親近些,
「男人為事業打拼,所以贏得成功;
妻子在家裡打拼,所以贏得情感,」
(語出作家張曼娟小姐)
雖然不公平,卻也是事實。
那麼,我們怎麼還忍心向忙碌於事業的父親索討太多的親情呢?
我於是恍然大悟,不再迷惑。
既不能求親暱相處,但求彼此包容、相看兩不厭。
願天下父親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