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上因為「服貿協議」吵得沸沸揚揚,由於我們的大腦會在接收到類似的訊息之後,啟動「選邊站」的機制---只focus於自己的想法,對他人的立場、觀點不予感同身受,乃至造成朋友間對立,甚而彼此傷害的結果。精神科醫師楊醫師建議大家不要重覆投入該類足以促使不安、躁動的情境中,如此,大腦便可逐漸回歸正常,讓我們重拾往日的理智與平靜。

    楊醫師說得很有道理,今日煩亂種種僅只是一時的情緒,它們終究會過去,若希望友誼長存,也保護自己的身心靈,最好別在這節骨眼彼此挑釁、翻臉;否則,待他日事情落幕,將悔不當初。

    連日來,來自新聞的、網路的、朋友的疲勞轟炸已讓我心生厭煩,對我而言,我更該把精力用來關心自己的「亂經」問題,好好休養生息,是不是呢?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在我的觀察中,一般人待人處事的態度有兩種,一是:凡事都是自己的錯;二是:凡事都是別人的錯,由「都」字來看,兩者都屬於極端,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高度自我要求雖然可以使人進步,凡事誠惶誠恐也可能讓人變得杯弓蛇影,時刻不得安寧,畢竟「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容許自己偶爾犯個無心的小錯,輕鬆以待又何妨?

 

總認為是別人對不起自己的則屬怨天尤人型,這種人習慣將他人的一點點小錯放大成滔天大罪,憤世嫉俗的結果只會讓自己在不快樂、抑鬱甚至怨恨中無奈的度過一輩子。

 

究竟是誰的錯其實並不那麼重要,自怨自艾於事無補。你討厭的人不會消失也不太可能改變,重要的是我們能從錯誤中學習到什麼,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心態,該原諒的、該遺忘的都讓它們隨風而逝,該更正的則盡力付諸實行,如此,錯誤才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與效益。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 Feb 06 Thu 2014 22:27
  • 片段

她偶爾和X哥透過LINE聯絡,不聊感情,只是淡淡的瞎扯。 

春節前,連祝賀的話都省略了,都是別人來致意,她才禮貌的回覆、拜個年。

是大年初三吧,X上線了,他們多聊了一下,到中段的時候,「我以為你放棄我了。」她說,不是在抱怨或企圖挽回什麼,她早已放下。 

X只說了「沒有」,倒是她先打了圓場:「我明白的,每個人都有許多的身不由己。」

 有那麼一瞬間,她以為從前相戀的感覺又回來了;不過很快的,她明白那僅僅只是一廂情願的錯覺,場景依舊啊---X依然會丟下進行到一半的對話,無預警的消失,就像當年默默退出她的生命一樣,也不管她是不是在等待或為他擔心,於是像她更加肯定了:人的行為模式是不會更動的,至少不會更動得太多。

 關於在線上那神隱般的消失,她知道兩個不生活在一起的人可以聊的話題的確不多,言不及義的對話反而給人敷衍的感受,還不如不要說;而感情一旦沒有發展的空間,各自天涯是最好的選擇。是否就是因為她總是貼心的為別人著想,別人才認為可以恣意的傷害她呢?但總之她不要再去在意什麼了--- 她曾經為與X的瘋狂過往感到後悔,也曾經編織藉口以合理化自己的瘋狂,如今那些都已沒了意義,瘋狂過、滿足了某些想望也就好,一切不過是漫漫人生的片段而已啊!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誰會認真去經營一段絲毫看不到未來的感情呢?只耕耘,不在乎收穫;只播下種子,卻不管它們是否開花結果,願意這樣做的大概就只有傻子吧。

 

付出使人疲累,等待叫人心灰意冷,是不是因為這樣呢?所以人們才轉而尋找一夜情,寧取一時的愉悅,而不願承受長遠的痛苦。

 

但凡事都有例外,於是可以推斷並非所有人皆視愛情為遊戲,在你、我周遭便存在著願意負責、不將感情當作玩樂的人,即使被取笑是傻子,他們也無所謂,在情感關係中,他們想獲取的可以是安定的感覺、心有所屬的甜蜜或心靈上的忠誠,即使看不見遙遠的未來,只要在兩情繾綣的當下,彼此都是快樂的,已然足夠。

 

怎樣的相處模式對兩個相愛的人而言才是好的呢?它沒有定論,只要兩個人都認可而樂在其中就好;如果找不到足以致使雙贏的模式,再多的愛意都將成枉然。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趁著有時間,趕緊寫寫文章練腦力。

 

不知是誰說的---「知識份子就是缺乏行動力」,認識X哥一段時間後,我在e-mail裡和他聊過這句話,當下的用意是在激他,企圖促成見面的事。(我很壞,是不是?)後來我們果真見面了,只不知那句話是否發揮了效用,是的話,又有幾分效用。

 

一個人若過於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只知沉迷於理論,而成天坐著編織夢想,不去實踐,所有的理想都將淪為空談,徒然在原地踏步。

 

不過做某些事的時候卻不能付諸以過多的行動力,好比說:曾經有個男人到家裡要談論他和我的婚事,被媽給擋了下來,如果當時我莽撞行事,硬是要用行動證明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過不了多久我必定要後悔莫及。

 

在愛情世界中,要做到勇往直前需要一些對浪漫的崇尚,我也嚮往浪漫,這是我在現實生活中所欠缺的;然而務實、深思熟慮的態度才能使雙方都受益,或許細水長流的關係更足以讓彼此越形親密,你說是嗎?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去年年中,左下方的臼齒開始會痠軟、沒力氣咀嚼食物,去看了A牙醫,照過X光,並沒有發現蛀牙,醫師將舊的填充物換過,我還是覺得不舒服,他解釋道:「有時候就是會這樣,過一陣子就會好。」雖然這說法有點瞎,我還是傻傻的接受了(是鴕鳥心態吧),此後只用右邊的牙齒吃東西,一面擔心著我的臉可能因此變得左右邊不一樣大,然後去買了抗敏感牙膏來刷牙,「好像好了一點」,我這樣安慰自己。

 

最近終於下決心要解決這件事,我去找以前同事介紹的B牙醫。第一次去一樣是照X光,洗了牙後醫師幫我填了倒數第二顆牙的小蛀洞,同時發現最後一顆牙有異樣,於是幾天後我又去了第二次,這一次醫師花了很長時間幫我補牙,但一直搞不定,原來蛀掉的地方藏在牙肉裡面,「必須把牙齦切開才能治療」,他說,「妳這顆牙齒實在是絕無僅有,妳是怎麼樣的人啊!怎麼會長這樣奇怪的牙齒?」他還用一隻手攫住我的頭,開玩笑道,我不知怎麼回答,大概是笑了笑,我常說自己是怪咖,沒想到連牙齒也壞得「絕無僅有」。

 

該來的總是會來,強忍心中忐忑,我終於提起勇氣走上「斷頭台」,還好除了打麻醉針很痛以外,倒還可以忍受,但因為傷口有點出血,醫師說吃個消炎止痛藥,等上兩天,讓傷口癒合再來填補。這次他說:「妳這顆牙是考試用的,如果換成菜鳥絕對不知道怎麼處理。」暫時無法說話的我用大拇指向他比了「讚」。

 

最後的作業總算完成,我問:「是因為太慢發現了,才會這麼嚴重嗎?」醫師回答:「也不是,蛀在牙齦裡面,很難發現。」我說:「還好我有來找你。」再三向醫師道謝,煞是感恩他的仁心仁術,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在這難搞的個案上頭。

 

我得多多注意口腔衛生、定期檢查,別再折騰自己與醫師了才是。

 

有些事情還是得即時處理較好,但當下有可能找不到方案,或許交給時間是不錯的idea吧,事緩則圓啊。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他和女人和其他人一樣,在單一的某個人面前並不完整---是指他們具備了多重的身分,必須扮演各種角色和照顧很多人,以前女人沒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她不在意他無法完全屬於她,她明白他們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那麼如今為什麼突然在意起來了呢?女人腦海中有個聲音說:「為什麼妳連不完整的人也要?」是完美主義的假象在作祟吧!世上沒有完整的人,即便是H也不能只是愛著她,而不需要為他的家人操心、擔憂;反過來說,她的心裡除了H,也裝著她的親人和朋友,甚至是愛人,大家都分身乏術,她必須接受這鐵一般的事實。

 

很快的,會多出一個人來瓜分他的愛,而且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這情況讓女人感到不安,畢竟她所擁有的他已經少得可憐。然而她若因為不能占有大部份的他而任性的為所欲為,那豈不是在利用即將降臨的喜悅去懲罰他嗎?又似乎過於殘忍。

 

理智點好還是可以感情用事呢?女人陷入兩難的處境,再這樣下去她會變成瘋婆子,令人厭煩與厭惡。

 

眼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女人必須說服自己:只要他面對我時是專心一意的,那我就該別無所求;一是她要退出,她不想繼續在矛盾的情緒中掙扎,快刀斬亂麻顯然比拖拖拉拉來得好。

 

再說吧!或許等他發現女人不如想像中善良、成熟,他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紛至沓來的人事糾葛,我常覺得自己需要「一顆很強的心臟」,每當遇到好像很難通過的關卡,我總是鼓舞自己:「我有一顆很強的心臟,有它支撐著,我不會倒下。」效果通常不錯。

 

但無論心臟怎麼強壯,總有耗弱的一天,需要被電擊或休息,寫作、閱聽、和朋友哈拉、玩小孩子都對我有幫助;再不行,偶爾哭一哭也是釋放壓力的管道之一。不過,最近好像很難嚎啕大哭,只能勉強擠出幾滴眼淚,是哀莫大於心死嗎?還是人生的閱歷致使我不再能受憾動?我不確知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不寫寫字,就要對寫作生疏了---只會劈哩叭啦罵小孩(為了過日子迫於無奈),或單純LDS(為了打發枯燥無味的時光身不由己),好像不是可喜可賀的事喔?

 

 

來說上次遇到同學(阿雄)媽媽的事好了。其實也忘得差不多了,我大概是說:「伯母,妳家阿雄『混』(我應該不是用這個字啦)得不錯喔,常聽我媽提起。」雄媽客氣的說:「沒有啦,就是三餐溫飽,平安就好。」我又問:「伯母身體還可以吧?」她答道:「還好。我是認為有關健康的事就是靠自己,非到不得已不要麻煩別人,像我們這種年紀的,很多人會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萬一事與願違,容易產生被遺棄的自怨自艾,進而影響到生理的健康,所以我認為不要有要依賴別人的想法,所謂天助自助者是也。」

 

 

和家裡的老人家相處久了,他們對兒孫的不當期望叫我覺得身受其害,我對伯母獨立而豁達的思想頗感意外,同時為之稱許不已。我並非對老人家沒有同理心,而有一天我也會老,甚至一身是病,但如果我心理健康,至少可以讓照顧我的人少承受幾分精神上的折磨,不是嗎?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Dec 15 Sun 2013 21:38
  • 親子

有的時候,觀察家長與小朋友間的互動,便能夠約略了解孩子是在怎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們的人格是如何被造就而成。

 

「和孩子當朋友」,有的專家如此建議,如果家長們以偏蓋全的認為和孩子「稱兄道弟、平起平坐」,足以使親子間的感情和溝通暢通無阻,它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健全而獨立的人格的好方法,則我敢斷言:他們的下一代唯一具備的「德性」將是目中無人的唯我獨尊,現今社會之所以變得混亂,與該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不無關係。

 

試想:有的孩子貼心、乖巧、主動;有的孩子自私、叛逆、被動,同為學校教育下的產物,為什麼會出現天壤之別的差異呢?其癥結點在於家庭教育,包括父母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教養方式,都是影響一個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指標。

 

所謂「易子而教」,當父母親因為過於疼惜孩子而無法施行嚴厲的督促,那麼,將他們交給老師是最好的選擇,而且應該給予信任與尊重(有任何意見可以多溝通),而不是在背後扯後腿的說:「出那麼多功課,你們老師好變態!」若家長的態度是如此輕蔑,如何指望孩子尊師重道呢?

 

孩子的純真像天使,而甚少為他人著想、凡事以自己的喜好為優先、愛耍脾氣、鬧情緒等等表現是他們「魔鬼」的一面,尤其當他們失去自我制控的能力,我總不由得想:人性怎會如此醜惡(雖然這樣的聯想有些小題大作)?其實只要看看他的家長,謎團便可以解開。

 

但是也有全然不同的狀況:有個父親,他對小孩不是很關心,經常以責打代替關愛,久而久之,孩子會自我掩飾,在父親面前與背後判若兩人。

 

孩子的觀念有很多都被扭曲了,而我只能努力把它們轉正,至於成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庭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