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觀察家長與小朋友間的互動,便能夠約略了解孩子是在怎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們的人格是如何被造就而成。
「和孩子當朋友」,有的專家如此建議,如果家長們以偏蓋全的認為和孩子「稱兄道弟、平起平坐」,足以使親子間的感情和溝通暢通無阻,它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健全而獨立的人格的好方法,則我敢斷言:他們的下一代唯一具備的「德性」將是目中無人的唯我獨尊,現今社會之所以變得混亂,與該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不無關係。
試想:有的孩子貼心、乖巧、主動;有的孩子自私、叛逆、被動,同為學校教育下的產物,為什麼會出現天壤之別的差異呢?其癥結點在於家庭教育,包括父母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教養方式,都是影響一個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指標。
所謂「易子而教」,當父母親因為過於疼惜孩子而無法施行嚴厲的督促,那麼,將他們交給老師是最好的選擇,而且應該給予信任與尊重(有任何意見可以多溝通),而不是在背後扯後腿的說:「出那麼多功課,你們老師好變態!」若家長的態度是如此輕蔑,如何指望孩子尊師重道呢?
孩子的純真像天使,而甚少為他人著想、凡事以自己的喜好為優先、愛耍脾氣、鬧情緒等等表現是他們「魔鬼」的一面,尤其當他們失去自我制控的能力,我總不由得想:人性怎會如此醜惡(雖然這樣的聯想有些小題大作)?其實只要看看他的家長,謎團便可以解開。
但是也有全然不同的狀況:有個父親,他對小孩不是很關心,經常以責打代替關愛,久而久之,孩子會自我掩飾,在父親面前與背後判若兩人。
孩子的觀念有很多都被扭曲了,而我只能努力把它們轉正,至於成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