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定位我所居住的社區呢?呃,它其實有些「妾身未明」。
雖然屬於「市」的範疇,距離所謂的黃金地段也不過十幾分鐘的路程,卻因為缺乏大型公共設施,沒有都市的繁榮與塵囂,所以靜謐的時刻多,鳥語、蛙鳴和風聲皆可聞,足以讓我告訴朋友我住在「鄉下」,如果不嫌棄可以來小坐。
儘管有點被邊緣化的感覺,大抵來說,這裡的生活機能還算俱全:上學不必跑到大老遠之外;傳統市場雖小,各式商店皆有,購物便利;要散步、看書可以就近利用國小內的設施;高速公路下方便是單車國道,提供了運動休閒的安全空間……一切條件均給人「既住之,則安之」的舒適感。
另一樣我喜愛的,無非是自然而然卻濃郁的人情味,那是彼此關懷、互相支持、將人心凝聚為一的力量,例如: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神明遶境活動,戶戶都是人人動員的參與;端午節時會舉辦包粽子比賽然後將粽子捐給慈善團體;媽媽教室有土風舞和烹飪的研習;國樂社團是閒暇之餘學習樂器演奏的好去處;由居民自願組成的守望相助隊總不時為大家的居家安全付出大大的關懷……
更令我動容的還有「取之於土地,用之於鄰里」的親切---總是有自家栽種的蔬果依著不同的季節被送來,最近是透著紫亮光澤的茄子、脆綠的四季豆和豔紅的蓮霧和小蕃茄;兩個月後荔枝會熟成;接著是鮮甜的綠竹筍;很多時候是過貓、龍葵、絲瓜、龍鬚菜等綠蔬,大快朵頤之餘,對人與大地的融合並將那份心意拓展開去的感恩之意特別銘記在心。
有一回,不過是幫了一點小忙,卻得到管區員警超大份量的回報---一顆圓圓胖胖的冬瓜,由於盛情難卻,只得虛心收下,而後將之「大卸八塊」,與鄰居分而食之,一同分享瓜的鮮甜和遠親不如近鄰的溫馨。
一晃眼也在這裡住了好多年了,雖然曾經覺得陌生、不適應,而今對於能夠在這裡紮根,而後又讓那根慢慢往下成長、茁壯,每思及此,總有一種欣慰充塞於胸口,我想,這便是我與這片土地深刻而難捨的不解之緣……